新闻监管机构会对传统的媒体进行新闻审核,他们审核的范围一般都很广泛,但是重点审核的却是那些可能会影响"社会稳定"的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,非媒体从业人员大概不会体会到这种审核制度的存在,只是偶尔的会感到惊奇,为什么一件大事发生的时候,国外媒体纷纷报道,而国内却反而听不到消息,中国人了解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竟然要依靠外国的媒体。并不是国内的媒体人不够敏感,只是现实如此,为了保住职位和确保自身的安全,只好小心谨慎。去年年末的时候,本地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,我们这些局外人很少知道消息,我竟然是通过收听短波广播知道的,可见消息被严密的限制起来,事后只在广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了些许评论。
对于审核新闻稿件,我虽然不是很接受这种比较落后的监管手段,但是还可以理解。为了达到他们所提倡的"和谐"状态,做一些监管也是可以的,但似乎他们的触手非常的广泛,那些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的新闻,要通过下达命令来限制播发,我更吃惊的看到一条消息,某地的报纸竟然有内部规定,只有播发过多少"正面"新闻的人才有资格评级。媒体要通过内容来吸引读者,进而才能够赚钱,读者当中到底有多少人喜欢看这种所谓的"正面宣传新闻"呢,中国的官方报纸从来都不愁生计,他们会得到主管部门的补贴,为了拿到更多的补贴,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巴结一下,也不难理解。
传统的媒体已经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半个世纪,已经深刻的了解了游戏规则,他们和监管机构几乎做到了心有灵犀,上级不用明说,只需要做一个暗示即可,媒体学会了听话,监管机构的劳动量就小多了。新型的媒体,比如互联网,方便了大家了解信息,但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难度。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兴旺的时候,他们大概还没有认识到网络的巨大影响力,那时候也是管制最为宽松的时候。其实,网络也确实需要监管,看看现在这乌烟瘴气的状态。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的表达意见,正好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。
不知道是谁想到的"占领互联网宣传高地",传统媒体纷纷上网,这些喉舌开始试图影响网上的舆论。谁想到,他们那些报道根本不可能吸引多少读者,无法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穿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。这大概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,他们可以监管自己的媒体,但是无法影响国外的媒体。这些聪明的人终于做出了惊人的决定,那就是封锁。被封锁的包括了国外的媒体网站,一些技术站点,一些不听话的人办的小网站,还有就是国外的主流blog服务商。我不怎么浏览国外的新闻站点,有时候会到一些技术站点看看,封锁这些站点带来了不方便。
审查不是一项好的监管办法,但还可以勉强接受,但为什么要封锁呢。我知道监管国外的网站不在他们的权限之内,但有多少人会主动的去看那些外语新闻呢,况且这些外语新闻有关中国的部分很少,即使在少数的中国新闻当中,经济新闻又是占了多数,他们是不是多虑了。封锁国外的BSP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无理取闹,大多数人只是想写一点东西,在哪里写是人家的自由选择,关你们监管机构的何事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