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子,名列御寇,郑国人。他的著作也叫做《列子》,这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惯例,书一般就以作者名之,例如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等。伟大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曾经怀疑过这本书的真实性,后来考证出,这本书是晋朝人的伪作,原书早已失传。不过据说,这本书虽然已经不是列子的原著,但是文章所反映的还是列子的观点。阅读过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籍就可以看出来,很多哲学家的书或者是亲自写作,或者是后学弟子搜集整理,但凡是这种著作,一般不会直呼作者的名字,而《列子》中则不然,有一些篇章就直接称呼列子为“列御寇”,以当时人们的礼仪观念,书的作者不太可能是列子的弟子整理,因为他们不会直接称呼自己的老师的名字,书中也有一些文章称呼列子为“子列子”,前一个“子”意为“老师”,可能这些篇章是列子的弟子所整理写作的。道教创立之后,《列子》和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成为道教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典籍,列子崇尚“虚”,因此这本书在道教当中又被称为“清虚经”。
这本书是晋朝人的伪作,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原著的内容,从现在的这个版本的《列子》来看,它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哲学家的著作的区别非常明显,这本书几乎就是一个故事集。大家熟悉的故事《愚公移山》就出自这本书。这本书当中的故事非常有趣,甚至有时候掩盖了其所表明的哲理,大家在阅读的时候,非常容易迷失在故事当中,而忽略了它体现出的深刻哲理。列子目前存有八篇,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和寓言。我不知道这些故事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还是当时的民间故事。
列子是道家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,庄子在著作中曾经称道过他,而且在著作中还引用过列子书中的故事和观点。列子第五篇“汤问”有一段话:“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,天池也。有鱼焉,其广数千里,其长称焉,其名为鲲。有鸟焉,其名为鹏,翼若垂天之云,其体称焉。”,是不是和《庄子:逍遥游》中的文字有一些相似。人们认为道家人物的关系:老子之道传于关尹子,关尹子传壶丘子,壶丘子传列子,列子传庄子,《庄子》一书中确实也体现了很多《列子》的思想。
列子崇尚“清虚”,据说他能乘风而行,轻虚飘渺,微妙无比。道家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一个流派,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,大家多多阅读一下道家的著作,能够获得不少益处。《列子》不像《老子》那样玄奥难懂,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体验深刻的哲理,《列子》是一本很好的教材。
《天瑞篇》当中的一段话:
子列子曰:“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。夫有形者生于无形,则天地安从生?故曰: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太易者,未见气也:太初者,气之始 也;太始者,形之始也;太素者,质之始也。气形质具而未相离,故曰浑沦。浑 沦者,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。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循之不得,故曰易也。易无形埒,易变而为一,一变而为七,七变而为九。九变者,穷也,乃复变而为一。一者,形变之始也。清轻者上为天,浊重者下为地,冲和气者为人;故天地 含精,万物化生。”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