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通过“桃花源记”知道陶渊明的,这是在上初中的时候,语文课本选择的一篇文章。当时我并没有体会出这篇文章的奇妙来: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,风光人情和外界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,虽然富足但却很单调,民风虽然纯朴,但没有激情,躲避了外界的混乱,但平静的生活有如一潭死水。而且我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文章所描写的场景的,我不知道这种小农经济有什么值得称道的。不过后来阅读的书籍多了一些,对陶渊明了解的也深入了一些,还特别阅读了陶渊明的作品,渐渐的体会到了陶渊明为什么要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世外生活。陶渊明自己后来就过起了田园的生活,虽然生活艰苦,有时候也不免迷茫,但自始至终的坚守原则,值得称道。有人说知识分子自欺欺人,分明是没有机会过上富足的生活,于是就只能君子固穷了。我倒是不这么看,陶渊明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大官,但是他也入仕十几年,在衙门当官小官差,在经济上总会比他自己耕作要好,但他却选择了远离官场,过起了类似隐居的生活。
陶渊明的心是沉静的。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
这首《饮酒》系列的一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,也是因为这首诗,菊花成了人们心中淡泊名利的象征。后人传说陶渊明为“菊花花神”。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称:“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”,是不是像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的人越来越少了呢?上面这首诗和“饮酒”有关系吗?为什么陶渊明要把这首诗写到这个系列里呢?据说陶渊明非常嗜酒,在他的很多诗句当中都提到了饮酒,在酒精当中麻醉自己吗?饮酒是解除忧愁吗?陶渊明是比较乐观的,看来饮酒只是他在享受生活而已。在某些诗当中,他也表现出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怀疑,因为他和妻子儿女过着清苦的生活,不但要自己辛劳,而且还经常饿肚子。他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后人,陶侃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了底层,作为名门之后,想必陶潜还有一定的身份优越感吧,那时候身份地位还是很为人看重的,他不想在官场中迎合其他人,不想被其他人差遣,可能还和他是陶侃的后人有关吧。
陶潜在晋朝并不是很有名气,人家也不把他作为主流的诗人。不过在后世却享有了崇高的声誉,后来和他诗的人不计其数,他开创的山水诗风格也成了一大流派。欧阳修认为,“晋无文章,惟陶渊明《归去来》一篇而已。”
除了诗文以外,陶渊明还有一本故事集,即《搜神后记》,不过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伪托陶渊明而作。心里不平静的人,建议您多多阅读一下陶渊明的诗文,那种淡定的态度或许能够让您获益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