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-12-25

圣诞

圣诞在西方的地位大概和春节在中国的地位一样,是最重要的节日。中国的文化在近代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,在和洋文化的较量当中,始终处于被动,中国的节日在外国的知名度极低,甚至中国人也逐渐的冷落了传统的节日,外国的节日乘虚而入。这是相当悲哀而且危险的事情,但除了引起一些学者和个人的忧虑以外,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不妥,认为过洋人的节日是时尚的表现,认为传统的节日很土气。学者希望政府立法将一些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的假日,以此来促进文化的复兴,但政府似乎对此毫无热情,他们那些官员都忙着捞取利益,哪管得找这些事情呢。

接受外国的文化并无不妥,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节日。我开始对圣诞节是比较抵制的,我不认为一个非基督教的信徒应该过这种节日,但最近几年越来越浓厚的节日气氛也影响了我,文化是在交流和融合当中不断变化的,一味的抵制并不是聪明的做法,据说前一段时间有几个博士联名提倡抵制圣诞节,这种活动不会影响到谁,接受的还会继续过这个节日。我在北方的时候并未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,那时候过这个节日的也非常少,只是偶尔的有一些商店酒吧餐厅之类的装饰一下,这是吸引顾客的手段,来南方之后却感到了比较浓烈的气氛。我目前所在的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,历史也比较短,经济欠发达,但是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有圣诞节的气氛,或许因为这里开放比较早,接受外国的文化比较早,或许因为这里临近香港。

昨天晚上,也就是所谓的平安夜,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到外面去吃饭——并不是为了庆祝节日,只是一次普通的聚餐而已。我们并没有去经常光顾的餐馆,那里是北方口味,更加适合我们,但因为经常去的缘故,我对那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。我们选择的是一家本地口味的餐厅,那菜单上都是海鲜、炖品,这些我并不是很喜欢,我不喜欢吃肉,不喜欢吃海里的软体动物。在眼花缭乱的菜单中随便的选择了几个可以吃的,我们边吃边聊,我了解到同事F要辞职,他说已经交了辞职申请,但是还没有批下来。大家都很劳累,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报偿,努力的程度没有什么区别,但是有一些人得到了更多,这加深了不满和愤怒。我承认应该存在差别,但是这差别要让人服气,不能只凭谁的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。

不刻意求财的人往往会相对容易的得到财富,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吧。我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,但这却让我等了将近一年,我抱怨了很长时间,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。在八月,一个同事因为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,选择了离开,昨天听F说,他在经过短暂的漂泊之后已经去S公司工作了。我常常在想,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,仅仅是谋生吗?如果只需要生存,很少的薪水就足够了,但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报偿,除了追求物质享受,精神的满足或许是更加重要的方面。在没有推动力的环境之下,人是不会追求更多的东西的,温饱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,但是我们总是在和别人竞争,而金钱就是最好的衡量方式。

前一段时间我捐给北京的某位不相识的人100元,而我却没有出现在那份捐赠人的名单里,我有一些失落,我知道这是打理这件事的人从某一天之后就不再更新这个名单。我捐助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这个遇到了困难的朋友,即使不出现在那份名单里又如何呢,我为这短暂不快感到羞耻,以后我还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,不图任何回报,我只是希望世间的痛苦和不幸能够减少。

今天才是圣诞节,食堂里的人在几天前就戴上了红色的帽子。今天中午食堂的计费系统坏掉了,只能使用现金,我只好到另外一处去就餐。晚饭我打卡的时候发现那系统似乎又不灵了,那工作人员并没有提醒我,我在吃饭的时候想,等吃完的时候再补交上吧。不过我想起,他们是可以事后扣除的,刚才虽然没有从我的卡里面消费金额,但我的帐号却被记录下来了。他们的系统经常出问题,也经常事后扣除,扣除的时候会先张贴一张通告,以前他们是悄无声息的扣除的,结果遭到了大家的抗议,别人可以从你的帐户里扣钱,这确实让人害怕和不舒服。

昨天晚上给几个朋友写邮件问候,我猜测收到的邮件一定会很少,因为据我了解,他们不怎么用邮件,今天果然只收到一封。圣诞过后是新年,2006就要过去了,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了礼物,但并没有直接送到我们的手里,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。

没有评论: